第一百九十七章 只欠那东风(1/ 2)
王陵中挖出来的那块“警告石”没了,这个消息很快在新安城内散播开来,而关于“警告石”上所说的内容自然也传的沸沸扬扬。
对于这件事儿,无论是刘煜还是太后章之涵都讳莫如深。原因其实很简单,刘煜是希望这件事儿继续发酵下去,而太后章之涵作为事件的当事人甚至是矛头所指,自然也没有办法做出更多的解释,否则就显得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关于都察院的改革方案,近些时日之中,刘煜和章之涵在早朝上也又不断的交锋,更是在私下之中指示各地州牧上书,对于所谓都察院改革的方案提出这样、那样的建议。
熙和元年十一月十五,都察院改革方案正式公布,连同方案公布的还有莒国九州的都察使任命,而涿州、应州作为封地并没有设立都察使。
都察院改革方案的正式公布,实际上完全是刘煜用都察使的任命同章之涵进行了交换,章之涵一脉的大臣再一次占据了主导地位,此次任命的九个州的都察使之中,能够视为太后一脉的就占到六个,至于剩下的三个甚至还算不上是刘煜一脉的人。
“既然都察院的事儿了了,那么就该说说椒金山的问题了。”,崇文殿宝台之上,端坐在龙椅的刘煜望着大殿上的群臣轻轻的说道。
听到刘煜提到椒金山的问题,许多大臣都开始了窃窃私语,在莒国的历史上,几乎每一任国君都曾经对椒金山下手,但是每一次都没有取得任何结果,即使如今这位国君同太后没有撕破脸,但是也不足以保证能够顺利的解决椒金山的问题。
刘煜扫了一眼大殿之上的一众大臣们,然后又说道,“肖光仁。”
听到刘煜喊道自己,内阁大臣、武英殿太学、兵部尚书肖光仁赶忙从队伍之中走出来,跪倒在地,“臣在。”
刘煜看了肖光仁一眼,然后又喊道,“韩青。”
“末将在!”,刘煜的话音刚落,一个身穿着银盔的中年人单膝跪拜在地。
“好。”,刘煜点了点头,“孤剿灭椒金山的想法已决,万户侯金牛卫将军韩青为剿匪元帅,兵部尚书肖光仁为督军,即可率领兵卒前往椒金山,剿灭匪徒。尔等得胜之日,孤当城外百里迎接!”
“末将领旨!”“臣领旨!”
刘煜点了点头,“退朝!”,说着也不管一旁的太后章之涵以及大殿之中的臣子们,直接起身离开了崇文殿。
章之涵皱了皱眉头,也只能离开了大殿,如果说政务自己能够插手的话,那么军务上章之涵还是有些有心无力的,虽然兵部尚书肖光仁名义上是自己一脉的人,但是对于军务上的事情,即使是肖光仁也是阳奉阴违的,毕竟肖光仁也很难控制住军中那些恃才傲物的家伙,这也是当初刘淼在朝中不得志但仍旧能够同章之涵斗下去的原因,毕竟军中的将帅是无条件支持国君的。
“还打?”,走出崇文殿的时候,刑部侍郎曹西臣问向身旁的礼部尚书秦启伟。
秦启伟看了曹西臣一眼,然后才有些懒散的说道,“什么叫还打?”
曹西臣苦笑了一声,“永和二年,集结了四万兵力围剿椒金山,结果呢?分了两路进入椒金山,让椒金山那帮匪贼分而化之,到最后这四万兵卒突围的也不过是一万多一点。”
曹西臣的心理实际上代表了很多大臣的想法,椒金山,自从澹国末年烽火四起之时开始,大量的土匪、贼盗和逃兵都依靠着椒金山的地理位置为祸乡邻,使得椒金山附近成为了法外之地,多年来一直都是莒国历代国君的心病。但是由于中土战事为决,大量的兵卒还需要镇守边疆,防备着别国的袭击,因此连年对于椒金山的围剿都未曾成功。历史上太宗朝的开元九年、开元十七年、开元二十三年,世宗朝的宁和三年、宁和十六年、宁和十九年,英宗朝的宁和十八年以及永和朝的永和二年都曾经对椒金山进行过围剿,开元二十三年曾经差一点就要彻底解决椒金山的问题了,但是没想到当时虢国兵犯边境,大量的兵卒不得不从椒金山赶往边境,导致前功尽弃、功亏一篑,除此之外基本上就没有占过便宜的时候。
秦启伟撇了曹西臣一眼,然后说道,“椒金山这个地方必须得打下来啊。”
曹西臣皱了一下眉头,似乎是明白了些什么,“国君是…”
秦启伟摆了摆手,“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曹西臣听了秦启伟的话,便点了点头。
“我得赶快回静书房去了,帮我约上武少卿,今晚到我宅子去。”,秦启伟低声说了一句,见曹西臣点了点头之后便转身快步离去了。
静书房之中,一众内阁大臣们都静静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刚刚被任命为剿匪元帅的韩青也坐在一张椅子上,所有人都沉默着不说话,等待着国君的命令,但是国君回到静书房之后便进了内间再也没出来。
即使一向话很多的贻清也是沉默着不说话,所有人等了许久之后也不见动静,内阁首辅焦小白便从自己的座位上起了身,然后走到贻清近前,朝贻清使了一个眼色,是想让贻清去请国君,不过贻清却微微摇了摇头。
提示:本小说不支持浏览器转码阅读,请退出阅读模式或转码阅读既可正常观看!